脑机接口(BCI) 是一种不依赖神经和肌肉,让大脑与外部设备直接“对话”的技术——它能捕捉大脑活动产生的电信号,转化成机器可识别的指令,从而操控设备,或让设备向大脑反馈信息。
通过手术将电极植入大脑皮层,信号捕捉精度极高,典型代表是马斯克的Neuralink,但存在手术风险和生物相容性挑战。
无需开刀,通过头戴式设备(如脑电图头环)采集头皮表面的脑电信号,安全便捷,适合消费级场景,不过信号精度相对较低。
通过算法将杂乱的电信号“翻译”成明确指令(比如“向左”“向右”)。
指令传输给外部设备(轮椅、假肢、电脑等),完成相应动作。
目前,脑机接口的核心价值集中在医疗领域:帮助瘫痪患者操控假肢、渐冻症患者输出文字、失明者通过设备“感知”外界图像。未来,它还可能延伸到科研(解码大脑认知机制)、生活(意念控制智能家居)等场景,但仍需突破信号稳定性、长期安全性及伦理规范等关键难题。
根据BCI的定义,结合我国现行《医疗器械分类目录》的规定,与BCI相关设备的分类主要为II类和III类,如下表所示:
查询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官网得知,目前脑机接口产品在国内成功注册上市的企业仅有4家(见下图),注册的产品均为Ⅱ类,即均为非侵入式脑机。
这是由于III类医疗器械在注册难度、监管要求、申请受理部门层级和申请时长等方面都远高于II类医疗器械,我国脑机企业目前大多选择非侵入式采集技术路线。对于侵入式脑机设备,目前都处在临床性研究和动物实验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