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国家药监局批准发布YY/T 1987—2025《采用脑机接口技术的医疗器械 术语》,作为我国首部脑机接口医疗器械行业推荐性标准,其将于2026年1月1日正式实施,为这一前沿产业筑牢标准化基石。
脑机接口技术横跨神经科学、临床医学、工程学等多学科,长期存在术语混乱、概念模糊的痛点,严重制约研发协作、产品注册与科学监管效率。为破解这一基础性难题,国家药监局通过快速程序推动标准立项制定,系统性构建术语体系,为行业提供统一技术语言。
标准界定了超80个核心术语,覆盖十大关键领域,形成完整技术定义体系:
基础分类:明确“采用脑机接口技术的医疗器械”核心定义,划分为侵入式、非侵入式及半侵入式三大类别。
技术核心:规范神经编解码、事件相关电位(ERP)等技术原理,界定闭环、运动想象等交互范式,明确脑电图(EEG)、颅内脑电图(iEEG)等信号形态。
全链要素:涵盖电极、脑部植入物等硬件部件,伪迹排除、特征提取等信号处理环节,以及信息传输速率、电荷注入能力等测试指标。
安全底线:建立包含物理安全、功能性安全及“神经安全”的综合安全框架。
加速创新转化:统一的术语体系消除沟通障碍,提升研发效率与产品注册申报成功率,助力神经康复、运动功能重建等场景产业化落地。
夯实监管基础:作为首个脑机接口医疗标准,为后续性能测试、算法质量等标准奠定基础,构建全生命周期监管体系,保障公众用械安全。
抢占国际高地:在全球脑机接口技术竞争中明确中国标准立场,提升国际标准化话语权,助力国内企业参与全球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