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外出就餐时,总习惯用开水烫一烫碗筷,觉得这样能消毒安心。但你可能不知道,这种做法其实有不少讲究——如果只是简单用热水冲一下,大概率只是“心理安慰”,想真正达到消毒效果,还得掌握正确的温度和时间。
多数致病菌(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需要在100℃的高温下持续1-3分钟才能被灭活;而像蜡样芽孢杆菌这类顽固细菌,以及诺如病毒,还需要更高温度或更长作用时间;更顽固的真菌孢子,甚至得靠121℃的高压蒸汽才能杀灭。显然,简单“烫一下”的操作,根本达不到这样的消毒条件。
餐厅提供的热水,为了避免烫伤顾客,温度通常≤80℃;而且大家烫碗筷时,冲洗时间普遍不到30秒。更关键的是,如果把碗筷堆叠在一起,内部接触到的水温可能连50℃都不到——这样的条件,完全无法实现消毒,别再误以为“冲一冲就安全”了。
如果外出时想尽量保障卫生,可以试试这三种方法:
1. 便携消毒用品消毒(最直接)
这是外出首选,适合餐厅、外卖等场景,能快速杀灭常见细菌。使用消毒湿巾/棉片,选择含75%酒精或季铵盐类成分的产品,擦拭餐具时需覆盖所有接触面(碗碟内壁、筷子/勺子的使用端),擦拭后等待10-15秒,让消毒剂充分作用,若担心残留,可再用清水简单冲洗(尤其接触口腔的部位)。
2. 高温冲洗/烫泡消毒(利用现有条件)
若就餐处有热水(如餐厅提供的开水),可利用高温进行物理消毒,适合陶瓷、不锈钢、玻璃餐具。直接用滚烫的开水反复冲洗餐具表面,持续冲洗30秒以上;若容器(如碗、杯子)能装水,可倒入开水将餐具(筷子、勺子)浸没,浸泡5-10分钟,取出沥干即可(注意避免烫伤,塑料餐具需确认耐烫,防止变形)。
3. 自带便携消毒餐具(从源头规避风险)
长期外出(如旅行、通勤)可直接自带一套专用餐具,或使用一次性餐具,更安全省心。
对于婴幼儿、老年人、化疗患者等免疫力较弱的人群,开水烫碗筷的方式远远不够,建议采用煮沸消毒(100℃持续1-3分钟)或专业消毒设备处理餐具。
另外还要注意日常细节:
木质、竹制筷子容易藏匿细菌,建议每3个月更换一次;
洗碗布也要每周用沸水煮沸消毒,避免滋生细菌后造成二次污染。
图文:袁悦
网络编辑:韩云港
终审:河南省微生物学会
免责声明:
本文科普内容及图文由作者负责,旨在分享知识,不构成专业建议。科学结论可能随研究更新,仅供参考。如有侵权或错误,联系删除或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