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医疗器械分类标准
根据中国《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2021修订版),医疗器械按风险等级分为三类:
一类医疗器械:风险程度低,常规管理可保证安全性、有效性(如手术刀、纱布)。
二类医疗器械:具有中度风险,需严格控制管理(如超声诊断仪、血压计)。
三类医疗器械:风险较高,需采取特别措施严格控制(如心脏支架、人工关节)。
维度 | 二类医疗器械 | 三类医疗器械 |
---|
风险等级 | | |
监管强度 | | |
注册/备案要求 | | |
临床试验要求 | | |
产品示例 | | 人工心脏瓣膜、植入式起搏器、血管支架、PET-CT |
生产许可 | | |
上市后监管 | | |
1. 定义与风险特征
二类医疗器械:
定义:用于疾病诊断、监护、治疗的仪器或材料,可能间接接触人体或对疾病诊断起辅助作用。
风险特征:操作不当可能造成暂时性伤害,但通常不危及生命(如误诊、数据偏差)。
举例:电子体温计、MRI设备(非植入部分)、DR(数字化X线摄影系统)。
三类医疗器械:
定义:用于支持/维持生命、植入人体或具有潜在高风险的关键设备。
风险特征:故障或设计缺陷可能导致永久性损伤或死亡(如感染、器官衰竭)。
举例:人工肺、透析机、血管内导管、放射性治疗设备(如伽马刀)。
2. 注册与审批流程
3. 临床评价要求
4. 生产与质控要求
四、实际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采购与验收:
使用管理:
不良事件上报:
五、总结
核心区别:
实际意义:
建议参考《医疗器械分类目录》(最新版)和NMPA公告,确保分类与监管合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