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器械分类标准------二类和三类医疗器械的区别

2025-09-18

一、医疗器械分类标准


根据中国《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2021修订版),医疗器械按风险等级分为三类:

  • 一类医疗器械:风险程度低,常规管理可保证安全性、有效性(如手术刀、纱布)。

  • 二类医疗器械:具有中度风险,需严格控制管理(如超声诊断仪、血压计)。


    三类医疗器械:风险较高,需采取特别措施严格控制(如心脏支架、人工关节)。


二、类与三类医疗器械的核心区别

维度二类医疗器械三类医疗器械
风险等级
中度风险
高风险
监管强度
需严格控制,但弱于三类
需特别严格管控
注册/备案要求
需向省级药监部门申请注册(部分可备案)
需向国家药监局(NMPA)申请注册
临床试验要求
多数豁免临床试验(需通过同品种比对)
必须开展临床试验(除非符合豁免目录)
产品示例
医用防护口罩、X线机、超声设备、助听器
人工心脏瓣膜、植入式起搏器、血管支架、PET-CT
生产许可
需取得《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
需取得《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且要求更高
上市后监管
定期抽检、不良事件监测
严格抽检、全生命周期监测、重点追溯管理


三、具体区别分析

1. 定义与风险特征

  • 二类医疗器械

    • 定义:用于疾病诊断、监护、治疗的仪器或材料,可能间接接触人体或对疾病诊断起辅助作用。

    • 风险特征:操作不当可能造成暂时性伤害,但通常不危及生命(如误诊、数据偏差)。

    • 举例:电子体温计、MRI设备(非植入部分)、DR(数字化X线摄影系统)。


  • 三类医疗器械

    • 定义:用于支持/维持生命、植入人体或具有潜在高风险的关键设备。

    • 风险特征:故障或设计缺陷可能导致永久性损伤或死亡(如感染、器官衰竭)。

    • 举例:人工肺、透析机、血管内导管、放射性治疗设备(如伽马刀)。

2. 注册与审批流程

  • 二类医疗器械

    • 注册部门:省级药品监督管理局。

    • 流程:提交产品技术报告、临床评价资料(可豁免临床试验)、质量管理体系核查 → 获证周期约1-2年。


  • 三类医疗器械

    • 注册部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

    • 流程:需提交临床试验报告(多中心)、生物相容性测试、风险分析 → 获证周期2-3年以上。

3. 临床评价要求

  • 二类:可通过同品种比对文献数据证明安全性,多数无需临床试验。

  • 三类:必须进行临床试验(除非列入《免于临床试验目录》),需伦理审批和临床试验机构备案。


4. 生产与质控要求


  • 二类

    • 需建立ISO 13485质量管理体系,但检查频次较低。

    • 生产过程重点控制关键工序(如灭菌、软件验证)。

  • 三类

    • 需实施GMP(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接受飞行检查。

    • 原材料溯源、灭菌过程、植入物生物安全性要求更严格。

四、实际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1. 采购与验收

    • 三类器械必须查验医疗器械注册证(编号以“国械注准”开头),二类查看省级注册证(编号含省份缩写)。

  2. 使用管理

    • 三类器械需专人管理、建立使用记录(如植入物追踪至患者)。

  3. 不良事件上报

    • 三类器械不良事件需24小时内上报国家监测系统,二类可延长至30日。


五、总结

核心区别

  • 风险层级:二类针对中度风险(诊断/治疗辅助),三类针对高风险(生命支持/植入)。

  • 监管力度:三类需国家审批、全生命周期追溯,二类由省级监管。

  • 临床证据:三类强制临床试验,二类可豁免。


实际意义

  • 医院采购:三类器械需更严格的供应商资质审核。

  • 技师操作:三类器械需专项培训(如植入物操作规范)。

  • 维护要求:三类设备(如DSA、PET-CT)的质控标准更高,需定期强制检定。


建议参考《医疗器械分类目录》(最新版)和NMPA公告,确保分类与监管合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