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夏季防病必修课——远离蚊虫,阻击基孔肯亚热

2025-07-28


盛夏时节,高温湿热的环境为蚊虫、蜱虫等媒介生物提供了活跃的繁殖条件,也使得虫媒传染病进入了高发期。近期,基孔肯雅热等以虫媒传播疾病在部分地区呈现传播风险,严重威胁群众健康。为有效预防疾病传播,保障大家的身体健康,重点普及夏季传染病的防治知识,呼吁大家共同参与防控,筑牢健康防线。


一、认识三种重点虫媒传染病

1. 基孔肯雅热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伊蚊(花斑蚊)叮咬传播。

典型症状:突发高热(可达39℃以上)、剧烈关节疼痛(尤以手腕、脚踝等小关节显著)、皮疹(多见于躯干和四肢),部分患者出现头痛、肌肉痛、恶心等症状。关节疼痛可能持续数周甚至数月。

风险提示:目前无特效药和疫苗,防蚊灭蚊是关键。


2.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蜱虫(如长角血蜱)叮咬传播,接触患者血液或体液也可能导致感染。

典型症状:发热、乏力、头痛、恶心、呕吐,重症者可出现出血倾向、多器官衰竭,病死风险较高。

风险提示:流行于丘陵、山地、树林等地区,户外劳作、露营者需高度警惕。


3.登革热

传播途径:同样由伊蚊(花斑蚊)叮咬传播。

典型症状:高热(“三痛”:头痛、眼眶痛、肌肉关节痛)、皮疹、出血倾向,重症可危及生命。

风险提示:潜伏期多为5-9天,曾流行于东南亚、非洲等地,输入性病例可能引发本地传播。


二、夏季传染病防治“五要诀” 

(一)环境要清,杜绝蚊虫滋生

清除积水:定期清理花盆托盘、废弃容器、轮胎、堵塞的排水沟等积水场所,每周翻盆倒罐,消除蚊虫孳生地。

管好储水:水缸、水池加盖,水生植物每5-7天换水一次,清洗容器内壁。

垃圾管理:及时清理垃圾桶,避免湿垃圾堆积。


(二)防护要严,避免蚊虫叮咬

居家防蚊:安装纱门纱窗,睡前使用蚊帐,必要时使用电蚊香、灭蚊拍等。

户外防护:清晨和傍晚(蚊虫活跃高峰)减少外出,必须外出时穿浅色长袖衣裤,裸露皮肤涂抹含DEET(避蚊胺)、派卡瑞丁等有效成分的驱蚊剂,避免在树荫、草丛、积水区久留。

宠物管理:定期给宠物驱虫,避免携带蜱虫。


(三)警惕蜱虫,户外防护升级

穿防护装:进入山林、草地时穿长袖衣裤、扎紧裤腿,避免皮肤暴露。

检查身体:户外活动后仔细检查全身及衣物是否有蜱虫附着,发现蜱虫勿强行拔出,可用酒精涂抹或细尖镊子垂直取出。

宠物防护:带宠物外出后检查其毛发,防止蜱虫带入家中。


(四)及时就医,早诊早治

警惕症状:若出现发热、剧烈关节痛、皮疹、出血倾向、乏力等症状,务必立即就医,并主动告知医生近期旅行史、蚊虫或蜱虫叮咬史。 

重症风险:老人、婴幼儿、慢性病患者为高危人群,需特别关注。


(五)旅行防护,归国监测

出行前:若前往东南亚、非洲等登革热、基孔肯雅热流行区,提前查询疫情信息,备好驱蚊用品。

归国后:自我健康监测14天,出现症状立即就医并报告旅行史。


三、共同行动,守护健康家园

个人责任:每位市民都是健康的第一责任人,请从自身做起,落实防蚊灭蚊措施。

社区协作:积极配合社区开展的消杀行动,参与环境卫生整治。

信息共享:关注官方发布的疫情动态,不信谣、不传谣,科学防控。


四、特别提醒 

夏季不仅是虫媒传染病高发期,也是肠道传染病(如手足口病、细菌性痢疾)的高风险时段。


请大家注意:

饮食卫生:不喝生水,食物生熟分开,剩菜彻底加热后食用。

手卫生:饭前便后勤洗手,避免接触污染水源。

健康监测:若出现腹泻、呕吐等症状及时就医。


亲爱的朋友们,传染病防治需要全民参与、群防群控。 让我们携手行动,从清理积水、防蚊灭蚊做起,共同筑牢健康防线,平安度过这个夏季!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