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国常会再部署!释放什么新内涵?
据新华社,5月19日,决策层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落实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部署总体工作方案和近期举措,审议通过《关于加强医疗保障基金使用常态化监管的实施意见》。
伴随着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蓝图愈发清晰,市场对于全国统一大市场的理解也将逐渐深刻,强调公平竞争、优化营商环境重要性持续凸显,未来或有更多相关举措出台,助力释放更多的市场潜力。内部改革结合促进要素资源更大范围流通看,整体利好竞争实力强的民营企业(数字经济、知识产权、“卡脖子”领域等)、以及市场化程度高的部分国企(电力等);而对依赖地方关系、但自身实力一般的区域国企来说,则是利空。
二、基建带动跨境电商、中欧班列,中国-中亚峰会造热点
据财联社消息,5月19日决策层在中国-中亚峰会上发表主旨讲话。决策层指出,中亚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有基础、有条件、有能力成为亚欧大陆重要的互联互通枢纽,为世界商品交换、文明交流、科技发展作出中亚贡献。
能源、交通基建此前一直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也是此前股市炒作的重点。随着未来10年中国-中亚合作的重点转为“以交通基建为媒介的商品贸易,促进产业投资”,中欧班列的重要性将大幅提升。A股的对应热点,也有可能转向跨境电商、交通物流,以及铁路公路航空等基建。
三、新一轮高耗材集采在即,关注两大影响!国产替代逻辑不改
据新浪财经,国新办日前举行“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会上,国家医疗保障局副局长施子海指出,接下来将开展第四批高值医用耗材的集采,主要是针对眼科的人工晶体和骨科的运动医学类耗材。
短期看,集采可能带来降价和估值下降压力,但往往上市公司在集采结果公布至执行一年内,随着价稳量增趋势向好,业绩有望迎来拐点。中长期看,医疗器械有广阔的国产替代空间。一方面,政策对于国产医疗器械的支持力度持续加大,鼓励国产医疗设备配置;另一方面,软镜、硬镜、电生理、CT、人工晶体等器械类国产化率均不及30%,龙头公司增长潜力大。高耗材集采背景下,可关注已落地,长期渗透率提升空间大的人工关节、国产化率有望快速提升的电生理等领域,及多产品线布局的平台型公司。
四、同比高增+70%!4月财政收入一飞冲天,原因是啥?
据财政部消息,2023年4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速为70.0%,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同比增速为6.7%。
从各项数据看,当前国内经济仍为弱复苏、且近期有边际走弱迹象,进一步指向经济内生动力不强,政策仍需全力稳信心、稳增长。而日前政治局会议继续强调“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后续财政支出仍将保持一定强度,为拉动需求提供支撑,节奏上也将继续“前置发力”。2023年财政政策对核心领域支出有望加码,科技攻关(自主可控方向)、区域重大战略(高质量发展/新经济)、教育等方向持续获得利好,相关受益概念值得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