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标准委正式发布了新版GB/T 16292-2025《医药工业洁净室(区) 悬浮粒子的测试方法》、GB/T 16293-2025《医药工业洁净室(区) 浮游菌的测试方法》,两份文件均做了较大变化,如下:
悬浮粒子的测试方法:
更改了“测试报告”要求
增加了悬浮粒子监测章节
删除了“洁净室(区) 采样点布置”附录。
浮游菌的测试方法:
增加了培养基的要求
更改了采样点的要求
增加了不同洁净级别的最小采样量要求
更改了培养计数要求
删除了“结果评定” 相关章节
删除了“日常监控” 章节
删除了“洁净室(区) 采样点布置” 章节
删除了“培养基的灭菌及准备”章节
具体如下:
GB/T 16292-2025
《医药工业洁净室(区) 悬浮粒子的测试方法》
1 范围
本文件描述了医药工业洁净室(区)空气悬浮粒子浓度的测试方法。
本文件适用于医药工业洁净室(区)的空气悬浮粒子测试。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29024.4 粒度分析 单颗粒的光学测量方法 第4部分:洁净间光散射尘埃粒子计数器
GB/T36066 洁净室及相关受控环境 检测技术要求与应用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洁净室(区) cleanroom(zone)
对尘粒及微生物污染进行环境控制及分级的房间或区域。
注:其建筑结构、装备及其使用均具有减少对该区域内污染源的进入、产生和滞留的功能。
3.2 洁净度 cleanliness
依据洁净环境内单位体积空气中大于或等于某一粒径悬浮粒子的统计数量来区分的洁净程度。
3.3 悬浮粒子 airborneparticle
用于空气洁净度分级的尺寸范围在0.1μm~100μm 的固体和液体粒子。
注:对于悬浮粒子计数测量仪,一个微粒球的面积或体积产生一个响应值,不同的响应值等价于不同的微粒直径。
3.4 粒径particlesize
给定粒径测定仪测得的,与被测粒子响应量相当的球体直径。
注:光散射离散粒子计数仪给出的是光学等效直径。
[来源:GB/T25915.1—2021,3.2.2]
3.5 粒子浓度particleconcentration
单位体积空气中粒子的个数。
[来源:GB/T25915.1—2021,3.2.3]
3.6 单向流unidirectionalairflow
通过洁净室或洁净区整个断面,风速稳定且平行的受控气流。
[来源:GB/T25915.1—2021,3.2.7]
3.7 非单向流non-unidirectionalairflow
洁净室或洁净区的送风以诱导方式与室内空气混合的气流分布。
[来源:GB/T25915.1—2021,3.2.8]
3.8 空态 as-built
洁净室或洁净区所有服务设施就位并运行,但无设备、家具、材料和人员在场的状态。
[来源:GB/T25915.1—2021,3.3.1]
3.9 静态 at-rest
洁净室或洁净区建成且设备就位,按议定的方式运行,但无人员在场的状态。
[来源:GB/T25915.1—2021,3.3.2]
3.10 动态 operational
洁净室或洁净区设施按议定方式运行,且有规定数量的人员按议定方式工作的状态。
[来源:GB/T25915.1—2021,3.3.3]
3.11 分级测试 classificationtest
通过测量悬浮粒子浓度来评估洁净室(区)的空气洁净度水平。
3.12 监测monitoring
为验证设施性能,按规定的方法和计划进行的测量。
注1:监测通常是连续的、间歇的或定期的,如是定期的,要规定频度。
注2:监测信息通常用于动态趋势的观察,提供过程支撑。
[来源:GB/T25915.2—2021,3.2]
3.13 行动限 actionlevel
干预值
用户设定的参数值,当超过该值时,需要立即干预,查明原因并采取纠正措施。
[来源:GB/T25915.2—2021,3.3]
3.14 警戒限 alertlevel
预警值
用户设定的参数值,偏离正常条件时可给出早期预警。当超过该值时,宜加强关注或采取纠正措施。
[来源:GB/T25915.2—2021,3.4]
3.15 光散射空气悬浮粒子计数器 light scattering airborne particle counter
依据粒子的光学等效直径,对空气中粒子进行计数和测径的仪器。
[来源:GB/T25915.1—2021,3.5.1]
3.16分辨率 resolution
可被测量的最小变量,即在相应显示中产生的、可辨认的变化。
[来源:GB/T25915.1—2021,3.4.1]
4 工作原理及仪器的一般要求
4.1 工作原理
光散射空气悬浮粒子计数器(以下简称粒子计数器)常用于测定空气中悬浮粒子的粒径及浓度,由光源、采样口、测量腔、检测器、真空泵、出气口及电路系统等主要部件组成。
粒子计数器从采样口吸入含有悬浮粒子的气体,悬浮粒子进入测量腔后受到光源发出的单色光照射,单色光发生不同程度的散射,检测器将散射光脉冲信号转化为电脉冲信号。散射光的强度与悬浮粒子表面积成比例关系,散射光的脉冲数量与悬浮粒子的数量成比例关系,因此电脉冲的幅度对应粒子的粒径大小,电脉冲的数量对应悬浮粒子的数量,即粒子浓度。
仪器工作原理如图1所示。
标引序号说明:
1、进口-采样口;
2、激光二极管;
3、出气口;
4、真空泵;
5、光检测器[光能量转化为 MV(兆伏特)脉冲];
6、脉冲信号。
图1 光散射空气悬浮粒子计数器工作原理示意图
4.2 仪器的一般要求
粒子计数器应具有性能稳定的光源系统,准确、稳定的流速计量系统和粒子检测器;应具有粒径分辨能力,能显示或记录空气中粒子数量和粒径大小,可依据洁净度等级测定粒子合适粒径范围内总浓度。仪器分辨率和最大允许测量误差应满足 GB/T36066的基本要求。
采用标准粒子对仪器进行校准,应有有效的校准证书,校准频率和校准方法应符合 GB/T29024.4或相关国家计量规范的现行认可规定。
其他工作原理的粒子计数器经校准合格后也可适用于本文件。
注:如果某些粒子计数器不能用 GB/T29024.4所规定的方法校准,则在检测报告中记录使用该计数器的原因。
5 测试准备
5.1 人员
测试人员应经过必要的培训。
注:培训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人员意识、质量文化、质量风险管理、科学知识。
测试人员应穿戴符合洁净室等级要求的洁净工作服。
5.2 仪器
依据产品说明书调整粒子计数器,包括零计数率校核。
5.3 环境
检测前,确保洁净室(区)密封性相关的所有参数均已调试完成并按性能要求运行,温度、湿度、压力等相关物理参数,可按要求受控,必要时可对相关参数进行预测试,如:
a) 温度和相对湿度的测试;
b) 室内送风量或风速的测试;
c) 压差的测试;
d) 高效过滤器的泄漏测试。
确定测试环境的占用状态,如“空态”“静态”“动态”,并根据状态调整测试计划。
在空态或静态测试时,单向流洁净室(区)宜在净化空调系统正常运行时间不少于10min后开始测试,非单向流洁净室(区)宜在净化空调系统正常运行时间不少于30min后开始测试。
6 分级测试
6.1 通则
应在“空态”“静态”“动态”的某种或某几种占用状态下,对洁净室(区)进行分级测试。
通常应依据风险评估情况,定期对洁净室(区)进行分级测试。
若洁净室(区)配备了连续或频繁监测粒子浓度或其他性能参数的仪器,且监测结果保持在规定的监测限值内,分级测试间隔可适当延长。
6.2 确定最少采样点数目
表1提供了待分级的各洁净室(区)的最少采样点数目,并且规定了至少95 %置信度的情况下,至少90 %的洁净室(区)不会超过等级限值。
选取最少采样点数目时应注意:
表1 洁净室(区)面积对应的最少采样点数目
6.3 大面积洁净室(区)的采样点
6.4 确定采样点位置
6.5 确定单次采样量和各点的采样时间
所选最大粒径的粒子浓度恰好为规定的洁净度等级(ISO)上限时,在各采样点所采的空气量足以检测到至少20个粒子。

采样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a) 进入被测区域前清洁或消毒仪器表面。
b) 为在环境中获取均匀且具统计代表性的颗粒样品,应使用等动力采样探头;首选直接采样,通过采样管连接仪器与采样探头时,需考虑采样管的物理特性如材质、内壁、长度、直径以及采样管相对仪器的位置、折弯半径对测试结果的影响,特别是对大于或等于1μm 的粒子,采样管应不超过仪器生产商推荐的长度和直径,尽可能短而直。
c) 采样探头应垂直朝向气流方向;被采样气流方向不可控制或不可预测时(如非单向气流),采样探头的开口应垂直向上。
d) 某个采样点发现非正常情况引起的异常计数时,经验明后可剔除该计数并在检测报告中予以说明,然后重新采样。
e) 某个采样点的不合格计数是由洁净室或设备的技术故障引起时,宜查明原因,采取补救措施,并对该点及其周围相邻点或受影响的其他采样点进行复测,此情况应清楚地记录并说明合理性。
f) 采样完毕宜对粒子计数器进行自净。
6.7 结果计算
6.7.1 结果记录
记录每次采样测量的结果,即相应洁净度等级所关注粒径的单位立方米粒子浓度。
注:对于带有浓度计算模式的粒子计数器,无需手动计算。
6.7.2 每个采样点的平均粒子数
在某个点进行两次及以上采样时,依据各单次采样的粒子数,按公式(3)计算并记录该点关注粒径的平均粒子数目。

6.7.3 单位立方米粒子数
单位立方米粒子数按公式(4)计算。

6.7.4 结果解释说明
如果每一采样位置测量的粒子浓度(粒/m3)均不超过相关法规规定的浓度限值时,洁净室或洁净区被视为已达到规定的空气洁净度分级要求。
对不合格计数情形,应进行调查。检测报告中应注明调查结果和所采取的补救措施。
6.8 测试报告
各洁净室(区)的检测结果均应记录在案,以综合报告形式提交,并说明是否符合规定的按粒子浓度划分的空气洁净度等级。
测试报告应包括如下内容:
a) 测试机构的名称、地址、测试日期;
b) 测试依据及判定依据,并注明依据的国家标准编号;
c) 委托单位名称、所测洁净室(区)或设施的名称及具体位置(必要时以相邻区域做参照);
d) 预先测试实验的结果,如温度、相对湿度、压差等是否符合要求;
e) 测试房间的占用状态,应注明属于空态、静态、动态的某种或某几种状态;
f) 测试方法的详细说明,应包括采样点(应说明采样点选择的依据,是否在均匀布点的基础上基于风险评估或根据日常检测结果新增采样点,附图中应标记所有采样点的坐标)、采样量、采样时间、关注粒径等,检测仪器的规格型号、编号、计量校准日期等,若为动态测试,还应记录现场操作人员的数量及位置,现场运转设备的数量及位置;
g) 测定结果,应包括全部采样点的粒子浓度数据,并写明计算结果。
7 监测
7.1 通则
为确保洁净室(区)性能良好,粒子浓度符合控制要求,应对洁净室(区)进行监测,制定、执行并持续改进监测计划。监测计划应考虑空气洁净度水平、关键位置以及影响洁净室(区)设施性能的因素。
在制定、执行并持续改进监测计划时,应包括下列步骤:
使用适当的风险评定方法来了解、评估、记录不良污染事件的风险;
制定书面监测计划,审核并批准监测计划;
执行监测计划;
分析监测活动中获取的数据,进行趋势分析并适时报告;
实施并记录所采取的操作和纠正措施,定期审核监测计划。
7.2 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一个识别危害和分析评估危害相关风险的系统过程。
风险评估需考虑的事项见附录 A,风险评估应实现以下目标:
7.3 监测计划的制定、执行及持续改进
7.3.1 监测计划制定:制定监测计划时应考虑风险评估结果;列出所有要监测的参数并证明其合理性,包括可能影响空气粒子浓度的参数;说明监测方法并证明其合理性。
7.3.2 监测计划执行:确保监测仪器的精度、维护、校准;标识监测位置并说明其合理性,监测位置应在三维坐标予以描述;确定监测限值的可接受标准并说明其合理性,包括设立警戒限与行动限机制;运用统计学方法在内的分析方法进行数据趋势分析。
7.3.3 监测计划持续改进:监测计划要定期审核,并根据洁净室(区)的实际情况修改监测计划。
7.4 确定最少采样点数
运用风险评估确定最少采样点数,应侧重关键工艺位置的采样。
对工艺本身产生的粒子,且粒子对工艺或产品不形成危害的,可不监测动态粒子浓度,而执行定期静态分级测试或模拟运行情况下的动态分级测试。
7.5 确定采样点位置
对关键区域造成重大风险的操作、干预、人流物流等即是重点采样位置。关键生产区的采样要侧重初始气流覆盖,并与气流可视化研究相结合。重点采样位置包括但不限于:靠近产品敞开位置、接触产品表面位置、关键工序位置、扰乱气流位置、干预行为有关位置、难以接近或清洁/消毒位置、人员行动频繁位置、物流活动频繁区域。
7.6 监测过程中出现偏差的应对措施
如监测结果超出规定限值,应进行调查并找出原因,必要时采取补救措施。如补救措施对设施设备有较大影响,应按第6章重新进行分级测试。监测计划应根据设施设备变动重新审核。当分级测试达到要求时,再恢复监测。
附 录 A
(资料性)
制定环境监测计划考虑事项
A.1 风险评估
A.1.1 选择合适的风险评估工具
使用风险评估工具包括但不限于危害源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zard Analysisand Critical Control Points,HACCP),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Failure Modeand Effects Analysis,FMEA),初步危害源分析(Preliminary Hazard Analysis,PHA),故障树分析(Fault Tree Analysis,FTA),危害及可操作性分析(Hazardand Operability Analysis,HAZOP)。风险评估工具能单独运用或组合运用。
A.1.2 需进行风险评估的要素和场景
包括识别污染源对洁净室(区)和关键区域的影响,影响洁净级别(如压差、风量、温度和相对湿度、气流均匀性等)的要素,洁净室(区)日常运行模式或节能模式,静态或动态,洁净室(区)内的活动强度、承载人数、换班等。
A.2 一般考虑因素
A.2.1 测试技术,包括人工测试或自动监测模式的选择。
A.2.2 空气悬浮粒子计数器的分辨率、准确度、校准要求、采样效率和计数限度。
A.2.3 空气悬浮粒子计数器的数据完整性要求,包括维护和校准的权限要求。
A.2.4 空气悬浮粒子计数器及其采样探头的位置、结构和朝向。
A.2.5 确定采样频率以及时发现偏差事项。
A.2.6 对可能影响监测系统或监测结果方面的考虑,至少包括温度、湿度、清洁程序、清洁剂、消毒剂、生产工艺或产品材料、热表面引起的对流空气等因素。
A.2.7 采样系统对工艺或环境可能造成的潜在不良影响。
A.2.8 利用发烟测试、计算机气流模拟等对气流进行可视化研究。
A.2.9 了解洁净室(区)的通风方式,因其可能受到如换气次数、自净(恢复)时间等研究的影响。
A.2.10 清洁、维护如设备的拆卸、维修、组装等操作的涉及区域及频率对粒子水平的影响。清洁维护完成后、恢复正常生产操作前,监测环境恢复时间。
A.2.11 关键生产过程中人员的位置与活动路径。
A.2.12 对洁净室(区)内活动人员数量、工作特性和工作时长的预估。
A.2.13 评估因设备运行对气流模式的影响。
A.2.14 评估由设备产生的潜在粒子源,如传动系统表面磨损产生的粒子、瓶密封与焊接等工艺产生的粒子。
A.2.15 数据记录和数据管理,包括数据完整性、数据存储和数据检索。
A.2.16 制定合适的原始数据评估、趋势分析和报告编制的方法。
A.2.17 制定警戒限和行动限的机制。
A.2.18 制定监测系统的调试、测试和维护的要求。
A.2.19 洁净区(室)人员的权限控制、卫生意识、健康状况、更衣流程、培训课程等纳入环境监控计划的制定。

GB/T 16293-2025
《医药工业洁净室(区) 浮游菌的测试方法》
1 范围
本文件描述了医药工业洁净室(区)浮游菌的测试方法。
本文件适用于医药工业洁净室(区)洁净厂房、洁净实验室等的浮游菌测试。
本文件不适用于在线监测系统。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2025年版 四部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浮游菌 airborn emicrobe
悬浮在空气中的活微生物。
注:本文件特指通过主动式采样法收集到的悬浮在空气中的活微生物。
3.2 浮游菌浓度 airborn emicrobe concentration
单位体积空气中的浮游菌菌落数。
注:浮游菌浓度的单位是菌落形成单位每立方米(CFU/m3)。
3.3静态 at-rest
洁净室或洁净区建成且设备就位,按议定的方式运行,但无人员在场的状态。
[来源:GB/T25915.1—2021,3.3.2]
3.4 动态 operational
洁净室或洁净区设施按议定方式运行,且有规定数量的人员按议定方式工作的状态。
[来源:GB/T25915.1—2021,3.3.3]
4 人员要求
洁净室(区)的测试人员应接受卫生和微生物学基础知识等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应使测试活动对洁净室(区)的干预降至最低。
5 主要仪器设备
5.1 采样器
一般采用筛孔式撞击采样器。筛孔式撞击采样器的工作原理是:微生物气溶胶在采样器风机的抽吸作用下,按惯性原理射向固体培养基表面,具有足够大动量的带菌粒子,由于惯性作用,沿原来方向直线运动,不跟随流体偏转方向,撞击在培养基表面而被采集下来。
应遵循说明书使用采样器,并定期对采样器进行校准。
注:目前用于浮游菌测试的采样器还包括狭缝式撞击采样器、离心式撞击采样器、冲击式采样器、过滤式采样器等。
5.2 其他仪器设备
培养箱、压力蒸汽灭菌器等,应定期进行校准。
6 培养基
一般选择胰酪大豆胨琼脂培养基(TSA),必要时可加入适宜的中和剂。当监测结果有疑似真菌或考虑季节因素影响时,可增加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SDA)。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2025年版 四部》9203相关要求。
7 测试条件
洁净室(区)确认时,应在静态和动态两种占用状态进行测试。洁净室(区)常规监测时,应在动态条件下测试。
对单向流洁净室(区)进行静态测试时,宜在净化空调系统正常运行时间不少于10min后开始,对非单向流洁净室(区)进行静态测试时,宜在净化空调系统正常运行时间不少于30min后开始。
8 测试方法
8.1 确定采样点
在进行洁净室(区)确认及监测时,应基于风险评估确定采样点数目及位置(含水平及垂直位置)。
宜选择合适的风险管理工具,如故障模式效应分析(FMEA)、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HACCP)等。
在通过风险评估确定采样点时,应同时满足表1最少采样点数目的要求。
表1 洁净室(区)浮游菌最少采样点数目